据新京报消息,12月8日,在2014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上,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称,以燃煤为主的不清洁能源过量消费,是我国雾和霾日益严重的最根本原因。
张小曳表示,从全国范围来看,燃煤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。对于北京来说,其在大城市中的烧煤比例是最低的,但在北京的城乡接合部,基本排放源依然主要是煤。各个污染源的比例在不同年份有不同的变化,但主要污染物没有实质性的变化,燃煤依然是雾霾形成的最主要原因。
上个月,由国内科研机构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参与的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》课题组发布报告称,煤炭消费对全国PM2.5年均浓度的“贡献”在51%至61%之间。
不过张小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,从APEC经验看,如果想要有效降低雾霾出现的比例,首先要降煤,但同时,北京等地的机动车也是有“贡献”的,所以要采取综合减排措施,“目前无论是减少煤炭总量,还是煤炭清洁化方面,都是国家正在努力控制的方向。”
除了天气因素以外,如专家所说,雾霾的主要来源已十分清楚,在全国范围内,燃煤“坐上了头把交椅”,这是有历史原因的。新中国成立之始,由于缺乏石油资源,能源上对燃煤的依靠几乎是100%。后来打出了石油、天然气,对煤的依赖才日益下降,但至今,煤炭仍在经济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能源依赖度约在2/3以上。取暖做饭要用煤,炼钢炼铁要用煤,发电也要用煤。随着能源需求增长,依赖度在下降,使用量却还在增长。
国家能源局官员今年曾做了个粗略预测,到2020年,全国消耗标煤约55亿吨,到2030年,则为75亿吨。从这个数字来看,降低燃煤对空气的污染,有点逆流而上的意思。但不降是不行的,空气质量不答应。
一些地区采取了“压煤”的做法。例如北京,靠燃煤取暖的锅炉很难看到了,耗煤的钢铁等重工业也外迁了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,消除燃煤使用还是不现实的。2/3的能源依赖,不可能说没就没有,更何况煤炭关联着许多产业,这些产业是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支柱。“压煤”是一条路,但不是唯一的路,也不该是主流的路。
我国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是分类的,锅炉是个体系,焦炉是个体系,汽车尾气是个体系……在这些体系中,治理尾气最给力,推行也最快。无论是汽车生产,还是燃油标准,几年来接二连三“升级”。治理燃煤,也应该跟上来,像治尾气一样,严控并且升级。
要抓的重点,也该是两头,一头是生产煤炭的企业,它们出产的煤炭,质量一定要严把关,小煤窑小煤矿的劣质煤,应完全驱逐出市场。另一头则是对设备的技术改造,可使用高效节能环保型煤气发生炉设备,提高燃料利用率,减少粉尘颗粒物的排放。类似的技术可以大量开发,既要有高精尖,又能对企业减排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所以,治理燃煤,不妨把减少排放污染的技术改造放在首位,加强煤气站或燃煤企业脱硫,脱销及酚水处理技术,辅以“压煤”、“迁煤”,在此基础上,按照空气质量的达标速度,不断提高排放标准,最好也达到“国五”、“国六”,那样,遭遇雾霾的几率,就会大大降低。
治理燃煤,应该拿出治理尾气的气魄和条理来。当然,它比治理尾气要复杂得多,可能需要跨企业、跨行业甚至跨行政区域。可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没有回头路了,尾气要治,燃煤更要治。汽车要换代,锅炉焦炉也得升级。赶紧下决心,用好法律法规和科学技术这两张牌,相信一段时间以后,空气质量必有改观。